現時中小學各科課程均以「課時」計算,以規劃課程與學生學習活動,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上周發表的最終報告,提出改以「學時」規劃學生學習,涵蓋課堂以外的學習經歷、考察等活動,原意把課堂以外的網上教學與自主學習,納入「學時」而解決「課時不足」的問題,但有教育界人士憂慮日後以「學時」作為視學指標,令「課時」要求延伸至課堂外,造成「微管理」問題。
記者 梁子健
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報告建議,學校以「學時」概念規劃課程,適時更新課程指引,預計兩至三年完成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(小一至小六)》更新;中學方面,小組認同在觀念上接納以「學時」代替「課時」,長遠有助減輕學校在編制各科上課時間表的壓力,但仍待教育局與課程發展議會進一步商議。
小組解釋,新冠肺炎疫情及持續停課,凸顯推動課堂以外學習、自主學習及裝備教師適應新教學法的重要性,但大部分學校以「課時」規劃課程與學習活動,未能反映上課以外,小息、午膳、課後等在校時間,以及假期等校外時間的學習。然而,教育界關注日後以「學時」取代「課時」後,不僅課堂安排有足夠「課時」,假期及課堂外亦須確保「學時」,造成「微管理」問題。
校長:如何計時數須研究
小組官方成員,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指,以「學時」作為視學標準,刻下言之尚早,強調現時即使採用「課時」亦非硬指標。現時中小學各學習領域及科目均以「課時」計算,比如初中中史科須不少於「個人、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」總課時的兩成半;初中規定學校撥出五十一小時,在多科推行《基本法》教育,雖外界形容為「《基本法》課時」,實際是以「學時」計算,包括課堂學習、學生學習經歷,以及內地或境外學習活動的總時數。
中學校長會署理主席連鎮邦認為,中學科目較小學繁多,推行「學時」概念較為複雜,但認同觀念上以「學時」代替「課時」,「學時是相對較廣寬的概念,包括網上學習,如有廣義、更寬鬆的計算方法處理,相對合理」,可考慮先以八個學習領域,或者以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)跨學科計算「學時」。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則認為,如何計算課堂外及學科外的學習時數,中學界仍須研究。
原文刊於《星島日報》
September 28, 2020 at 08:12AM
https://ift.tt/368PhNv
「學時」倘成視學指標 教界憂衍微管理問題 - 港聞 - 即時新聞 - 頭條日報 Headline Daily - 頭條日報 Headline Daily
https://ift.tt/3hIxsbe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「學時」倘成視學指標 教界憂衍微管理問題 - 港聞 - 即時新聞 - 頭條日報 Headline Daily - 頭條日報 Headline Daily"
Post a Comment